信息技术革命正推动货币形态与支付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近日撰文指出,货币向无形化、数字化、智能化演进,支付清算向点对点去中介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章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通证的三大本质属性不会改变,但载体形态正经历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质变。当前货币已发展到脱离具体财物锚定的纯粹信用货币阶段,未来将实现总量可调、单位可分的完全数字化形态。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等供应量固定的加密资产因无法适应经济增长需求,注定难以成为主流货币。
在支付领域,传统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记账清算的模式,正被区块链技术支持的点对点直接支付所颠覆。新型支付平台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用户自主开户、即时清算,显著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数据显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效率较传统SWIFT体系提升80%以上,费用降低约60%。
尽管技术推动货币形态变革,但在主权国家体系下,法定货币仍将保持主导地位。欧元作为区域主权货币的成功案例表明,超主权货币构想面临现实挑战。文章特别指出,各类所谓"代币"实质是特定场景的通证工具,必须接受金融监管,不能与法定货币混为一谈。
专家认为,这场变革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金融稳定。数字货币研究所建议,支付清算平台应坚持"效率与监管并重"原则,在反洗钱、反恐融资等合规框架下推进技术升级,最终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