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玩遇上加密货币,这场跨界狂欢终成泡沫——
本周三港股收盘数据显示,泡泡玛特股价年内涨幅突破200%,市值站上3500亿港元。这家靠盲盒经济崛起的公司,其核心IP「Labubu」上半年贡献63亿元销售额,第三代搪胶玩具在中美日等国引发抢购潮。值得玩味的是,与其同名的加密货币LABUBU却在5月29日上线后经历断崖式下跌,当前市值较峰值蒸发超80%。
【数据聚焦】Labubu的成功密码藏在两组数字里:401家内地门店创造62%营收,38%海外收入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这种跨文化穿透力使其成为德意志银行报告中的「罕见案例」——既能被亚洲消费者追捧,又获欧美明星青睐。但实体经济的火爆未能挽救其数字分身,LABUBU代币现报2789万美元,24小时跌幅达20.4%。
更具突破性的是,这并非首例「IP+加密货币」的失败实验。胖企鹅Pudgy Penguins实体玩具年销千万美元,其代币PENGU却暴跌78%;无聊猿NFT从153.7ETH峰值跌至11.55ETH。业内人士张某指出:「当投机者发现代币不能兑换实体权益时,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收藏家Desmond Tan的摇晃技巧,恰似币圈玩家的K线博弈——在泡泡玛特门店,消费者通过摇盒判断隐藏款概率;而在交易所,炒家们用同样心态押注代币涨跌。差别在于:盲盒至少能获得实物,而Meme币最终只剩电子残骸。
值得注意的是,龙家昇耗时9年打磨《The Monsters》IP体系,其108万元拍卖成交的Labubu雕塑印证了艺术价值。反观LABUBU代币,从发行到暴跌仅用三周。这种对比印证了新华社的观察:真正的文化IP需要「耐心沉淀」,而非代码堆砌的虚假繁荣。
(截至发稿时,泡泡玛特海外门店新增7家,LABUBU代币持续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