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国资委组织学习稳定币相关知识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这一动作背后,是香港即将于2025年8月实施的《稳定币监管框架》,以及美国加速推进加密资产立法的国际背景。稳定币作为连接虚拟与现实金融的关键基础设施,正成为中美金融博弈的新焦点。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达2600亿美元,其中90%锚定美元。以USDT和USDC为例,其底层资产60%以上配置于美债,客观上扩大了美债购买渠道。更关键的是,美国通过监管合规稳定币发行方,保留了链上资金冻结等金融制裁工具。2025年俄罗斯交易所14亿美元USDT被冻结事件,印证了这种“链上执法权”的现实威力。
香港正以“金融试验田”角色探索稳定币路径。根据监管框架,港元稳定币需满足100%资产储备、2500万港币起始资本等要求。京东、渣打等企业已公开申请牌照,其中京东计划将稳定币嵌入电商支付场景,形成B端冷启动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监管部门明确强调稳定币“非投资品”属性,未来可能仅发放3-5张牌照。
内地现行政策划出三条红线:禁止ICO、禁止境内交易所运营、禁止挖矿,但未否定个人持有加密资产的合法性。香港则通过交易所牌照、加密基金、稳定币、OTC四大赛道,为内地企业提供合规跨境结算通道。典型场景包括:外贸企业通过香港主体兑换加密货币回流资金,或通过“跨境理财通”间接配置BTC ETF等产品。
从业内观察看,稳定币短期内不会颠覆传统支付体系,而是作为效率补充工具存在。C端表现为USDT银行卡等混合支付产品,B端则体现为跨境收单方案中的可选模块。其核心价值在于为RWA(真实资产代币化)提供结算基础设施,例如充电桩项目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配稳定币收益。
这场中美稳定币博弈中,香港承担着关键缓冲与试验功能。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稳定币不是乌托邦式的革命,而是现实金融与数字世界的实用桥梁。”其发展轨迹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支付格局与链上主权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