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在陆家嘴论坛期间接受专访,就美元稳定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进行深度解读。随着美国《支付稳定币法案》通过及Circle公司上市,这一兼具法币稳定性与加密货币流动性的新型资产正引发广泛关注。
孙立坚指出,美元稳定币通过1:1锚定美元实现价格稳定,与比特币等波动性加密资产存在本质区别。目前主流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类:法币储备型(如USDT、USDC)、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和算法型(如已崩盘的UST)。其中法币储备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要求发行方持有等值美元或美债作为储备资产。
"稳定币的核心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加密市场避险工具、跨境支付加速器、DeFi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对抗法币通胀的工具。"孙立坚特别强调,2024年阿根廷民众通过USDT规避289%的年化通胀,反映出其在经济不稳定地区的特殊价值。
孙立坚分析认为,美元稳定币正在通过三种路径重塑国际金融格局:首先,《GENIUS法案》使稳定币成为吸纳全球"非美元资金"的新渠道;其次,在通胀高企国家形成"数字美元化"现象,如阿根廷、土耳其等国渗透率已超30%;第三,推高短期美债需求,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导致USDC短暂脱锚至0.87美元,引发DeFi链上6.2亿美元清算,暴露出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传导机制。孙立坚警告称,全球90%跨境加密支付以美元稳定币结算的状况,正在侵蚀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的跨境支付地位。
面对美元稳定币的渗透,中国采取"境内严控+离岸试点"的双轨策略。境内通过《反洗钱法》《网络安全法》切断灰色渠道,2023-2024年境内USDT交易量下降82%;香港则建立稳定币监管沙盒,要求100%储备资产存管于中资银行。
在技术层面,中国正加速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布局:与俄罗斯、伊朗签订数字人民币结算30%油气进口协议;香港启动数字人民币港股交易结算试点;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推出数字人民币计价黄金合约,日均交易量达120亿元。
孙立坚最后强调:"数字货币竞争本质是货币主权博弈。短期要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中期需构建数字人民币实体锚定网络,长期目标则是主导多边数字货币治理规则。"随着美国加速数字美元研发,全球货币体系正步入数字化竞争新阶段。